寶寶獨立的意識

寶寶今天2歲5個月零2天了,當寶寶開始能走路會說話以后,獨立意識萌發(fā),這時候的寶寶事事喜歡自己來。成人開始感覺到寶寶不那么聽話了,心理學上稱之為幼兒成長發(fā)展過程中的轉折期,也稱 反抗期。 之所以反抗,很重要的原因是成人限制了寶寶獨立能力的表現(xiàn),適當?shù)慕逃齽t可以使幼兒轉折時期減少反抗表現(xiàn),發(fā)展獨立能力。
寶寶獨立意識的意義
孩子出生一歲后,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獨立的意向,走路會推開你的手,有我自己來的要求。這種可貴的自發(fā)獨立意識如果得到健康發(fā)展,長大后能獨立思考,辦事果斷。從小讓孩子進行勞動鍛煉,使孩子學會做點事,減少對成人依賴的心理,將會促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賴別人幫助的獨立意識形成,這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將起著巨大的作用。
父母親觀念要更新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習慣于凡事都為孩子考慮的周全細致,認為寶寶永遠都需要自己悉心照顧。但是在孩子3歲以后,孩子會經常要求自己來,并拒絕家長的幫助,這對于孩子來講并非壞事。
從心理發(fā)展的角度講,自己來標志著寶寶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fā)和增強;從教育的角度講,自己來有益于寶寶獨立自理的培養(yǎng)及自信心的培養(yǎng)。那么,如何因勢利導把寶寶的意向自己來變成正向的力量促其更好地成長發(fā)展呢?
父母如何做?
1、更新愛的觀念,改變愛的方式,把學習的機會交給寶寶。培養(yǎng)寶寶自理的能力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為其今后健康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這種愛的觀念和方式往往被許多父母所忽視。一般情況下父母對寶寶的疼愛表現(xiàn)在細致周到的照顧上,并事事代勞。殊不知這些父母在不經意間丟失了寶寶動手學習的機會,造成寶寶的依賴性,使其失去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能力,實在令人遺憾。改變愛的方式就是要注重寶寶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yǎng)。
2、確定適當范圍,支持寶寶自己來。凡是寶寶能自己做的事,必須支持他自己做,并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自己來的范圍。如1歲的寶寶吃飯時要自己來,便可滿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飯灑到桌上;2歲左右的寶寶要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爬樓梯、穿脫鞋子等等,均應支持,允許他自己做。這樣既可鍛煉寶寶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又可增強寶寶自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