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不和大家一起玩

場景:4歲的文文和爸媽在一起還算大方,話也不少,但不知道為什么,一到幼兒園或者其他公共場合,他就變得內(nèi)向起來。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戲時,文文總是躲在角落里,任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如何招呼,他也堅決不會挪動一下腳。老師一走近,文文就用書把臉擋住,拒絕和老師交流……
孩子其實這樣想……
上述情景發(fā)生在很多孩子身上,這些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呢?他們僅僅是害羞、內(nèi)向嗎?記者采訪了中華路幼兒園園長賈宗萍,她將帶我們一起解讀孩子的心理。
心理一:在家里,爸媽都只跟我玩,好吃的好玩的都給我。
解析:由于一些家庭寵愛過度,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里所有人的焦點都在他身上,而一旦到了公共場合或者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時,他會覺得自己不再受關(guān)注,被冷落了。這時,他不跟大家一起玩是因為想博得注意力。
心理二:那些人是誰,我怎么從沒見過?
解析:在父母面前,孩子是最放松的。而到了公共場合,孩子會有不安全感。因此,在去公共場合之前,家長應(yīng)該有意識地給孩子進行滲透教育,給孩子描述將要去的地方,讓他對新環(huán)境產(chǎn)生新鮮感,感到盼望,便于孩子盡快融入。
心理三:他們玩得好開心,我怎么才能和他們一起玩?
解析:這些孩子其實很希望融入大家,但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這需要家長有意識地教導孩子交往的技巧。帶著孩子以某種角色的身份融入大家,告訴孩子借玩具時如何說話,如何禮貌用語,讓孩子學會交往。
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當年僅僅20多歲就當上六合區(qū)一家公辦幼兒園園長,現(xiàn)任南京百泰故事城堡紫峰旗艦館館長的張曦文建議家長們,要弄明白到底是家教原因還是性格導致。如果是因為家教原因,家長需改變家教方法;如果是因為性格原因,則需幫助孩子調(diào)整性格。
首先要鼓勵孩子,有句話說‘天才是贊美出來的’,要多進行正面教育,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張老師舉例,可以和周圍朋友、鄰居一起唱雙簧,鼓勵孩子寶寶,你這畫畫得真漂亮!寶寶,你這個故事講得真好,媽媽和阿姨都沒聽過這么好聽的故事!……這樣可以讓孩子認識到,周圍人是喜歡他的。
還有,選擇一些孩子可以承受的社交活動,讓孩子有機會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觸,最好讓他從一開始就能參與到活動中去,他會很快融入團體。遲到的小朋友會有手足無措的感覺。
最后,張老師建議家長們可以多給孩子講講故事,這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幫孩子積累詞匯量,可以更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了解寶寶平時喜歡什么樣的活動,可以邀請他比較要好的朋友過來,慢慢地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