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適當?shù)慕毯⒆臃窒?/h1>

導(dǎo)讀:孔融讓梨,是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縮影。從孩子稍微懂事開始,就一直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營造良好的交往氛圍??墒呛芏鄷r候孩子總是不情不愿,甚至還會打起來。為此,沒少責備孩子:為什么孩子就不懂分享呢?
今天這篇文章是一位臺灣媽媽王麗芳的自我反思:提醒我們“分享不是一種可逼迫的行為,讓孩子學會分享并不用教,他會自己評估和決定?!睆奈矣辛撕⒆娱_始,我就告訴孩子“你可以不要分享”。孩子的每樣東西都屬于他的財產(chǎn),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分享。我不會逼著孩子分享,也不會硬要她把東西送給別人,只因為這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不能分享,婚姻不能分享,財產(chǎn)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分享,孩子必須學會哪些東西愿意分享、哪些又必須要懂得拒絕,而不是只有“分享”兩個字就可以打發(fā)的。第二胎懷孕的后期,我卻犯了這個毛病。有一次我跟女兒在聊天,我問女兒:“如果弟弟長大了,想要跟你借玩具,你會借嗎?”。女兒說:“不一定!要問過?!蔽矣掷^續(xù)問:“那如果那時候你去上課,去學校,那弟弟可以不用問,先借嗎?”女兒想了想說:“不可以,還是要問過我?!蹦菚r候的我不死心地繼續(xù)問:“那像車車可不可以開放不用問?”,女兒說“不行!”,我聽完又繼續(xù)說:“那媽媽也有些東西都不需要問就讓你借,為何你不行?”那時候的我,完全沒有發(fā)覺能言善道的自己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溫柔的威權(quán),一種強迫。我沒有自覺,女兒卻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于是很生氣地走到她的玩具箱,拿出一整箱的車子,“好!都給弟弟!都給弟弟!”,然后哭起來了。看到那一幕,我知道我錯了,我馬上走到孩子身邊,抱著她說:“寶貝,對不起!媽媽沒有尊重你,那是你的東西,就算你全部都不愿意分享也沒關(guān)系,對不起。”
那樣的對話一直在我心里,那種很想要辯到贏的心態(tài)在與女兒的對話中變成了一種壓迫,只是,我在想,女兒有必要反映這么激烈嗎?這樣的反思讓我想了很久,直到老二出生后,剛做完月子的我?guī)е畠旱焦珗@玩,五歲十個月的她到了公園,拿出自己的玩具開心地玩著,有一個大概二年級的哥哥走到她身邊,一把拿起了女兒的玩具說:“我也要玩!”,女兒很生氣地說:“我不要!我不想跟你玩,我又不認識你,不要拿我的東西?!蹦莻€男孩不顧女兒的反對,繼續(xù)伸手要拿其他的玩具,女兒很生氣地搶了回來說:“這是我的,我不要!”看著那個男孩繼續(xù)要搶,坐在一旁的我站了起來,男孩看到我之后收了手,離開女兒繼續(xù)玩,他邊玩邊看著女兒,偶爾看看我的臉色,看我又坐回原來的位置后,他又默默地走到我女兒的身邊,又拿了個玩具要玩,女兒很生氣的又搶了回來:“這是我的,不要搶?!蹦泻⒂悬c氣了,很大聲地對著我的方向說:“你都不分享!你要分享呀!你是小氣鬼,要分享才是好小孩呀!”男孩一邊喊著分享,一邊想用手搶,然后又對著我的方向一直看著。我想那個男孩一定想讓我站起來,站在他那邊說:“對呀!你要分享。”而我卻沒有這樣做,后來,我也真的站起來,對著那個哥哥說:“哥哥,請你尊重她,那是她的東西,她有權(quán)利決定她要不要借人,請你尊重她的物權(quán)?!蹦莻€男孩聽完,悻悻然的走開了。女兒揚起臉,對我笑一笑。類似的狀況不止一次,女兒每次跟游戲團的朋友出去,都會大包小包的各自帶著自己的玩具與食物,也因為這樣,我們常常遇到不是游戲團的孩子,一走過來,拿了別人的玩具就想玩,不會開口借,直接拿了就玩起來,也不會先認識朋友再借。當別人拒絕的時候,就指著對方的臉大聲的說給大人聽“你不懂分享!”我常常覺得這樣的孩子很可惜,少了很多練習的機會,我們的孩子們拿了許多的玩具出門,他們必須練習著想借別人的玩具該如何開口去借?被拒絕時又該如何回應(yīng)?是尊重還是繼續(xù)想辦法用別的方法商量?這是一連串的練習,是尊重別人物權(quán)與表達自己欲望的方法,也是交朋友的方法。擁有東西的孩子們也練習著學會自己評估,哪些東西愿意借給別人,哪些東西愿意送給別人,評估的標準在哪里?孩子必須自己去了解,把東西給別人的時候,對自己而言是一種想分享的心情?還是一種條件交換后的決定?這些練習,不是大人一句“要分享”就可以簡單帶過的。那天我在想,那個男孩或許也是這樣被對待過的,大人一邊對著孩子說:“要分享!”一邊又用手搶走孩子手上的東西給別人。對大人而言或許是在教孩子要分享,對孩子而言難道不會解讀為,只要學著大人說要分享,就可以這么理所當然地把別人的東西從手中拿走?這樣的分享,其實是搶奪。過了幾天,我跟女兒講完睡前故事,女兒開心地指著她超大書柜里面的所有繪本跟故事書,然后很開心的對我與兒子宣布:“這些所有的書,以后弟弟可以不用說借,就可以看,這些書,我開放給全家看?!笨粗畠汉罋獾谋砬?,那時候的我才懂,孩子有自己的評估方式,他們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借給別人,要不要與人分享,他們也可以自己評估要借給哪樣的人、借哪些東西。而在懷孕的時候,我那樣用溫柔威權(quán)的方式想要說服女兒把玩具借給未見面的兒子,女兒會這么難過,反應(yīng)這么激烈,不在于孩子不懂得分享,而是對她來說,那不是分享,而是搶奪,她選擇用她的方式來阻止這樣的事情發(fā)生。而我說服著孩子把玩具開放出來,也就如同那個男孩一樣,嘴巴喊著“要分享”,其實也是搶奪。我常常說孩子根本不需要教分享,他們發(fā)現(xiàn)新東西的時候,總會想跟別人分享,只要大人不要用不以為然的表情說:“不過是螞蟻,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他們吃到好吃的東西,也會想要跟大人分享,只要大人不說:“惡心死了,咬了一口還要我吃。”孩子滿足了,喜歡一個人,就會產(chǎn)生想要跟對方分享的心情,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某樣東西,也不代表他就不分享其他的東西,孩子自己該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就好像我想要送誰什么東西,都是該自己決定與評估,不該是被逼著指定、被逼著非送不可。孩子們讓我懂了,分享不是一種行為,更不是一種可逼迫的行為。當試圖要教孩子分享的時候,就會如同我犯的錯一樣,心中想著要教分享,其實是一種搶奪。而孩子學到的,不會是分享,說穿了,那只是打著分享大旗的搶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