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教養(yǎng)模式是怎樣懂得

陳禾 親子教育專家,退而不休的老人,現(xiàn)在從事親子教育研究。
“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教養(yǎng)理念有一個大原則,就是以孩子為本位。教育孩子必須以孩子為中心,家長必須進入“孩子的世界”。怎么進入孩子的世界?你必須先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zhì),掌握學習與成長的特點(尤其是階段性的成長需求與特點)。有了這個基礎(chǔ)后,任何教養(yǎng)策略就能夠在順勢而為下,不離開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心理需要。這就是說:家長無論想教育孩子什么,都要讓孩子變被動為主動。如果家長總是占據(jù)話語權(quán),要孩子被動聽從;總是把自己認為孩子該會的,用灌輸?shù)姆绞綇娪彩┙?,孩子就沒學習,或?qū)W著但沒思考、沒感受,還是等于沒學。貫徹“共同成長”的兩個教養(yǎng)模式引導孩子去做可做能做的事:孩子的世界是“從無到有”的,怎么說話、怎么做事,都是在認知與動手的體驗中逐漸積累經(jīng)驗,是非對錯,只有學了才會,而“學”必須在“做”的過程中慢慢領(lǐng)悟。因此,成長教育不是憑空指責孩子“你錯了”,而是引導孩子去做能做可做的事,做了,在做的過程中有思考,在做的完成中有感受,于是就懂了。懂了,才有是非對錯的觀念。例如你要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那么你就要先設(shè)計一個可以合作、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戲或活動,孩子參與了,有了體驗,他就知道要合作,不能自己想怎樣就怎樣;更進一步,因為需要別人的合作、獲得別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游戲與活動,于是就有感恩的心,這樣才會有分享的意識。和孩子一同動手:孩子在探索中學習,遇到不會做、無法自己解決難題;或無法發(fā)現(xiàn)做的樂趣,不感興趣,不想做。這種情況,你不教,孩子總是無法突破難關(guān),就會因挫折感而氣餒,脾氣越來越暴躁;你直接教,孩子無法聯(lián)系經(jīng)驗,聽不下去還是沒學。因此要采用“一同做”的方式。一同做其實就是示范,但示范如果是你做,孩子看,他沒同時動手,就沒法深入思考,等于沒學。一同做,孩子做會做的部分,不會做的也會出主意;家長做難的部分,用上心思,有創(chuàng)意,孩子看著恍然大悟,就會躍躍欲試,于是試著試著就會了。例如:孩子修理玩具總是做不好時,因挫折感而氣餒、借發(fā)脾氣發(fā)泄,進而情緒崩潰,如果爸爸一開始就和他一同修理,結(jié)果必然歡歡樂樂地完成;孩子不喜歡畫畫,其實是他不會畫,或害怕失敗而不敢動手,如果媽媽和他約定一同畫先前游樂場或街道上的所見,孩子出主意,媽媽先畫主體部分,把容易畫的部分給孩子畫,這不但能夠順利畫完,孩子也因為觀察媽媽畫的過程,想要自己嘗試,于是就自己動手畫起來了。這樣的學習是很自然、很快樂的事。從教育方法上來說,是“不教而教”,沒擺明是在教,而孩子已經(jīng)在動手做中學了起來;從教育手段上來說,是“讓孩子有路可走”,孩子遇到困難,做不下去,你的插手“合作”,便給他開辟出了一條路。
這樣的教育模式,孩子的教養(yǎng)問題就會越來越少,家長有成就感的同時,也會越來越省心。
*本文由三優(yōu)親子媽媽悅讀欄目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