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月寶寶的一些訓練(1)

言語的發(fā)展 應達到的標準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話,如:走過來,撿起玩具,放到盒中等等;知道幾種常用物品的名稱;知道自已的名字;問你幾歲了?可以伸出一個食指作為回答;會遵照大人的指示指出身體的3-4個部位。學大人說話,跟上最后一個字:能叫爸爸、媽媽以外的兩種稱呼,如奶奶,爺爺;能說任意10—20個字;會說簡單句,如:爸爸走,皮球沒,聽故事……。
訓練方法:
(1)創(chuàng)造讓孩子開口說話的機會:許多對孩子過分關注的父母,憑著本能、敏感和對自已孩子的深刻了解,總是在孩子的要求剛有所顯現(xiàn),就急于搶先滿足。當孩子感到不用出聲語言也能滿足自已的需要和被別人理解時,主動開口說話的愿望就不那么強烈了。這種過度保護的教養(yǎng)方式,無形中剝奪了孩子主動說話的機會,實際上造成了家長不讓孩子開口說話的結果。
(2)有些家長知道這一年齡段是孩子學說話的關鍵時期,于是在孩子面前嘮叨不停,一開口就滔滔不絕,一口氣講下來,本想教給孩子的詞,早已淹沒在大量聽不懂的語句中。
(3)創(chuàng)造既豐富又適于這一年齡段小兒的語言環(huán)境:在孩子面前使用的語言,都 應 是 短小而簡潔的短語,內(nèi)容豐富多采,如這是一個蘋果,紅色的蘋果,那是一個氣球,黃色的氣球。并且與實物,動作統(tǒng)一,便于孩子理解和模仿。
(4)鼓勵用語言—出聲的語言表達愿望,一旦表達接近正確,立即給予鼓勵,以正性強化。
(5)在不引起逆反的前提下,盡量逼迫孩子說話,如果不開口說話,則不滿足他的要求,或假裝表現(xiàn)出不理解他的意思,以使孩子用語言出聲的語言表達自已的意愿和要求。
認知能力應達到的標準開始只認一種顏色(多數(shù)兒童首先會指認紅色);會指出身體部位3—5個;會指認出三種動物;可以模仿積木搭高3 塊,將積木排列成"火車"知道把二個形狀完全相同的簡單圖形(例如:圓、三角形,正方形)配對;會用筆任意涂寫;會拉繩取到環(huán),即夠不到環(huán)時,通過拉繩取到環(huán)。訓練方法認識顏色:讓孩子首先接觸紅、黃、蘭、綠等主色,(中間過渡色要等年齡再大一些學習)。從一種顏色開始,基本學會一種顏色再認第二種,從孩子偏好的顏色開始。認識身體部位:可以從認識娃娃,爸爸,媽媽等別人的身體器官開始,逐漸過渡到認識和分辨自已的器官。開始玩積木,插片等拼搭類玩具;誘導孩子與大人共同玩,能模仿大人的一些拼搭過程。并開始接觸和認識各種形狀,給相同的形狀配對。開始用筆在紙上亂畫: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可以用一些彩色畫筆和畫紙。讓孩子學會一些簡單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如:瓶和蓋的關系,水瓶和瓶蓋的關系。游戲舉例指認五官:讓寶寶和你相對而坐,請寶寶伸出一個手指放在自已的鼻子上,家長有節(jié)奏地問:眼睛、眼睛在哪里?讓給寶寶手指自已的眼睛,并說:在這里。最好家長和孩子同時指,還可以比賽看誰指得快。再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指認身體的其他部位。寶寶來到動物園:可以給寶寶買一套微型小動物玩具,同孩子一起做成一個小動物園,教孩子認識各種動物,告訴孩子該種動物的相應知識,如該種動物吃什么?如何叫?生活在哪里?還可結合動物圖片和去動物園看真實的動物,加深對動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