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寶寶親近音樂享受樂趣無窮

寶寶今天4歲7個月19天。學琴,讓孩子走近音樂
專家分析:其實,樂器的選擇很多,西洋樂曲有鋼琴、提琴、長笛、小號等;民樂有古箏、二胡、琵琶、揚琴等。不過普遍認為,鋼琴對于孩子初學樂器是最理想的選擇。一般只要輕輕敲擊鍵盤,就能聽到悅耳的聲響,并且鋼琴有準確而固定的音高,更有助于孩子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概念,譬如全音伴音等,對以后學習其他樂器奠定了基礎(chǔ)。經(jīng)過鋼琴啟蒙的孩子,再從事其他音樂活動常常會更容易些。不過,學習鋼琴的過程是枯燥、辛苦,而且漫長的,父母和孩子都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建議1: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
孩子練琴,既不要采取計時制,也不要計件制。以免孩子想出各種理由拖延時間,或草草收場。只需按照老師的要求先彈兩遍,不合格再彈兩遍,直至達到要求。
提示:學齡前孩子保持注意力時間只有20分鐘,不妨把每天半小時的練習時間拆分成3個10分鐘。早餐前10分鐘,幼兒園回家10分鐘,臨睡前10分鐘,就不會使孩子感到負擔。
建議2:要有足夠的恒心
鋼琴學習是辛苦和枯燥的過程,需要強大的毅力和自制力。所以,當孩子厭學甚至試圖放棄的時候,能不能咬牙堅持下來,幫助他度過難關(guān)尤為重要。
提示:在初學階段,父母應(yīng)該做到百分百的陪同,并且上課時要勤于筆記,積極提問,回家后再一同練琴。這樣就能體會孩子面臨的難題。只有父母的專注和堅持不懈,孩子才有可能把學琴進行到底。但陪練時,切記不要說:為你學琴,花了多少錢或是陪你學琴,花多少時間等,容易挫傷孩子學琴的興趣。
建議3:張弛有度的心態(tài)
督促孩子學鋼琴,不要步步緊逼,也不要放任自流。逼得太緊,孩子容易產(chǎn)生逆反,最終反會厭煩;而如果一味強調(diào)從興趣出發(fā),會導致孩子遇到瓶頸時不進則退,而功虧一簣。
提示:彈琴是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不能要求孩子一次就把所有的要點都正確完成,應(yīng)該鼓勵他力爭完美。所以,孩子彈琴時不要中途打斷,否則很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煩躁和厭倦。并且每次去學琴前不要預習,一旦自學走樣,反而事倍功半。
建議4:加強樂理的學習
孩子聽音、辨音的能力,識譜、視唱的水平,都必須在學習演奏的同時一起提高,但相對于彈奏而言會感覺更枯燥,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提示:樂感正是在大量的接受中積累起來的。所以,父母不要讓孩子只光顧悶頭彈琴,平時任何時間都可以打開CD機,讓音樂聲伴隨,長此以往會很有好處的。
而讓寶寶愛上音樂,到底有什么好處呢?
孩子愛音樂,性情更溫和
有一句俗語叫學琴的孩子不變壞。實際上,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愛好音樂的孩子待人接物比較優(yōu)雅得體,不容易發(fā)生過激行為。那么,音樂對心理的奇效是如何形成的呢?
音樂能幫助孩子陶冶情緒,是心理美育的一種方式。比如節(jié)奏明快的音樂使人情感振奮,旋律清新的音樂使人歡樂恬靜,而節(jié)奏幽雅的音樂具有降壓作用。
音樂有助于孩子辨別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反應(yīng),使他們更懂得理解別人的感受,識別不同的情緒,這有利于他們?nèi)穗H關(guān)系的發(fā)展。學習音樂的過程還是一個大腦完善和健全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左右腦的分工不同。左腦的腦波是緊張波,使用過度會易怒、感受強烈壓力,讓人更能成功,但無法享受長久的幸福感。而主管音樂功能的右腦只能承受每秒鐘振動8—13次的輕松α波,可以產(chǎn)生美感和喜悅感,使人快樂和平靜。另外,澳大利亞學者阿門達•格戈等發(fā)現(xiàn),使用右腦可以使人分泌一種叫β—內(nèi)啡肽的幸福感腦黃金。
遺憾的是,人一生只有1%—3%的時間使用右腦,所以父母讓孩子參加器樂培訓班對孩子的發(fā)展的確有益。但也要注意因勢利導,拔苗助長對培養(yǎng)右腦并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