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傷害孩子身心的溺愛形式

寶寶今天5歲11個月18天了。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么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沒有溺愛。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一、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小提示
子女致父母的備忘錄 不要寵我,我很清楚我不應該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我只是在考驗你們……
二、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jié),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jié)目,掌聲不斷。家里人都要圍著他轉,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小提示
理性懲罰(如果孩子還繼續(xù)耍無賴,父母可采取冷三分鐘的辦法。這三分鐘不看,不說)。家長面對孩子的無賴行為怎么辦?
三、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yǎng)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并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小提示
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要分清對與錯,合理的要求可以滿足;無理要求,不能答應。孩子一旦哭鬧,千萬不可打罵,就耐心給孩子講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予以開導孩子任性是家長之過。
四、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guī)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游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后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小提示
教育不能光說不練,要利用一切場合和機會進行有意識地培養(yǎng) 看外國人怎么愛孩子。
五、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tài),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yǎng)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小提示
家長無節(jié)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不僅導致孩子的依賴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養(yǎng)成自私貪心的惡習讓家長失去威信的六種行為。
六、包辦代替
由于家長的溺愛,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小提示
大人不強逼他去做,也不包攬。因為這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的獨立行為。而沒有獨特行為的人,怎么會有創(chuàng)造性呢?瑞士人:不喂孩子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