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如何當好媽媽

許多年輕媽媽們喜歡在孩子面前自稱媽媽,這種稱呼的背后是否暗含一些心理動因,會不會從深層次上影響親子關(guān)系的健全發(fā)展?花伴心理咨詢師認為,新媽媽以媽媽自稱,有利于盡快進入角色;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如果仍以媽媽自稱,容易導(dǎo)致對角色的固化,以及與孩子之間關(guān)系過黏而不能正常分化,影響孩子自主性的發(fā)展。在孩子面前,以我相稱,是最簡單卻也是最好、最有益的。
不知從何時起,許多年輕媽媽們喜歡在孩子面前自稱媽媽,媽媽怎么樣……媽媽……。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稱呼孩子為寶寶或?qū)氊?。自稱爸爸的父親要少些,不過有時也能聽到。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稱謂,原不值得小題大做,還是這種稱呼的背后暗含一些心理動因?又或者這樣的稱謂會從深層次上影響親子關(guān)系的健全發(fā)展?
媽媽是一個人對自己母親的稱謂。就實質(zhì)上說,是對別人的稱謂,而沒有自稱的用法。在古代,有為母的說法,用在比較正式莊重的場合。
對于剛當媽媽的新媽媽來說,有時還不能馬上進入媽媽的角色,此種情況下,短時期內(nèi)的自稱媽媽,有助于讓自己進入角色,盡快適應(yīng)。
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如果仍以媽媽自稱,容易導(dǎo)致對角色的固化——讓自己陷入這個角色而不能做另外的自己。其實,成了別人的媽媽后,媽媽二字并不是自己身份的全部。同時仍是為人女,為人妻,為人媳,更重要的是成為你自己!
當開口閉口以媽媽自稱時,實際上代表了對這一角色的陶醉。一方面,在潛意識里,這可能是想在孩子身上滿足自己未曾完全滿足的自戀需求;另一方面,這可能導(dǎo)致與孩子之間關(guān)系過黏而不能正常分化。
家庭系統(tǒng)理論認為,在一個健全的家庭里,它能滿足成員的心理需求,包括自主和依賴之間的平衡。當我們與孩子的關(guān)系過于親密時,實際上正是破壞了這種自主和依賴之間的適當平衡,從而會影響孩子自主性的發(fā)展,孩子不能真正地做自己。如果換個說法,改用你我這樣的稱謂,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親子關(guān)系之間形成清晰的界限。
當有一天孩子長大時,便可能對這樣的稱謂產(chǎn)生反感,因為孩子總是要尋求獨立的,一旦長大,便要尋求自己的那個我,要完成與雙親、與原生家庭的分離過程。顯然,粘滯的親子關(guān)系,對這一分離過程會產(chǎn)生阻礙。
此外,有一種觀點認為,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是成人在言傳身教中不注意的結(jié)果。為了讓孩子適時形成你、我的概念,一周歲之后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yīng)該多運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不妨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的時,成人可以跟著說是的,是你的。
由此看來,年輕的媽媽們,為了能更好地做自己,也為了孩子的人格健全發(fā)展,請不要在孩子面前自稱媽媽。
其實,在孩子面前,以我相稱,是最簡單卻也是最好、最有益的。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在孩子特別需要的時候,可以說,孩子,不用怕,有媽媽在,媽媽會陪你的!但僅限于個別情形。這就如同古人說為母,大概也是在極其重要的時候才說吧。
歡迎投稿
投稿信箱:2027150246@qq.com
QQ: 2027150246 加Q請注明媽媽悅讀投稿。有任何問題,歡迎垂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