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吃火鍋原來還有這些講究,你知道怎么吃更健康嗎?

冬天是吃火鍋的好季節(jié),和家人朋友圍著一鍋熱氣騰騰的火鍋,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增進感情。冬季吃火鍋能暖胃驅(qū)寒、增進食欲、補充營養(yǎng)等,但是如果吃得不注意,也可能會給身體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比如口瘡上火、牙齦腫痛、甚至出現(xiàn)胃腸功能紊亂等問題。那么,冬天怎么吃火鍋才能更健康呢?今天,廣東省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副主任醫(yī)師詹鋒就來揭曉一些吃火鍋的常見誤區(qū)及正確做法,讓大家吃得既開心又健康。
吃火鍋的這些誤區(qū)請避開
- 先涮肉再吃菜。
大部分人吃火鍋都喜歡先涮肉,覺得這樣才能吃到肉的鮮香。其實,這樣做不僅會影響消化,還會增加脂肪的攝入,容易導(dǎo)致肥胖、高血脂等問題。正確的做法是,先吃一些蔬菜,再吃肉,這樣可以增加飽腹感,減少肉類的攝入,也可以為腸胃提供一些纖維素,促進蠕動,防止便秘。
建議以下涮鍋順序:先蔬菜、菌類、豆制品,然后選擇肉類和淀粉類(主食)。如果不想吃主食,也可以選擇薯類代替,如紅薯、芋頭、山藥,既美味又營養(yǎng)。
- 火鍋就要趁熱吃。
很多人認為,火鍋就要趁熱吃,才能吃出火鍋的韻味。其實,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因為火鍋的溫度往往高達100℃以上,而口腔、食道和胃黏膜的耐受溫度為50℃-60℃,如果直接吃進嘴里,就可能會燙傷這些部位,造成炎癥和潰瘍,長期甚至可能誘發(fā)食道癌變。正確的做法是,等食物稍微涼一點再吃,溫度以不燙嘴為宜,一般在60℃以下比較合適。
- “七上八下”口感好。
火鍋愛好者都熟練掌握“毛肚七上八下”“鴨腸上三下三”等口訣,覺得不能涮太久才能保持鮮嫩的口感。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有隱患,因為毛肚、鴨腸等食材中可能有寄生蟲、蟲卵、細菌等,寄生蟲和蟲卵在100℃的高溫下,1分鐘就可以被消滅,但這樣卻無法殺死細菌。而“七上八下”“上三下三”的手法也通常難以達到1分鐘的時間。所以建議還是多煮一會兒、充分煮熟后再食用。另外,對于火鍋食材的選擇也需要注意衛(wèi)生和新鮮度,以確保食材的健康和安全。
- 麻辣更過癮。
很多人喜歡吃麻辣火鍋,覺得這樣才能刺激味蕾,也能驅(qū)寒。其實,這樣做會對胃腸造成刺激,導(dǎo)致胃酸分泌過多,引起胃炎、胃潰瘍等問題,也會讓口腔和咽喉發(fā)炎,出現(xiàn)口瘡、咽痛等癥狀。正確的做法是,選擇清淡的底料,比如骨湯、菌湯等,少放辣椒、花椒等刺激性的調(diào)料,也可以在鍋里加一些藥材,比如枸杞、紅棗、桂圓等,這樣既能增加風(fēng)味,又能養(yǎng)生。
- 涮完的火鍋湯底更好喝。
很多人覺得,涮完的火鍋湯底是最精華的部分,里面有各種食物的汁水,味道鮮美,喝了能補充營養(yǎng)。其實,這樣做會讓你攝入過多的鹽分、油脂和亞硝胺,對血壓、血脂和肝臟都有不利的影響。正確的做法是,盡量不要喝涮完的火鍋湯底,如果實在想喝,也要少喝一點,最好是在涮鍋之前就把湯底分出來一些,放在另一個小碗里,這樣就不會受到食物的污染。
- 火鍋和冷飲是絕配。
很多人喜歡在吃火鍋的時候,喝一些冷飲,比如冰水、冰啤酒、冰可樂等,覺得這樣才能解渴,也能解辣。其實,這樣做很傷胃,會讓胃腸受到冷熱的刺激,導(dǎo)致胃腸功能紊亂,出現(xiàn)腹瀉、腹痛等問題。正確的做法是,選擇溫?zé)岬娘嬈?,比如溫開水、綠茶、菊花茶等,這樣既能解渴,又能清熱解毒,還能幫助消化。
吃火鍋是一種很好的享受,但是也要適量,不要過量,否則會對身體造成負擔(dān),也會影響健康。一般來說,一頓火鍋的時間不要超過兩個小時,一周的次數(shù)不要超過兩次,一次的量不要超過自己的飽腹感。
另外,還要注意飲食的搭配,比如吃火鍋時,可以多吃一些水果、酸奶等,可以幫助消化,也可以補充維生素和鈣質(zhì);吃完火鍋后,可以喝一些溫水或茶水,可以幫助排毒,也可以緩解口干。
最后,還要提醒大家,吃火鍋的時候,最好常備一些藥物,以防萬一,比如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腸胃不適癥狀可以用保濟口服液(丸),緩解上火癥狀可以喝廣東涼茶顆粒,吃太多消化不良可以用健胃消食片。如果出現(xiàn)嚴重的不適,比如發(fā)燒、嘔吐、腹瀉等,要及時就醫(yī),切勿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