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教育,源自你的害怕

“養(yǎng)育兒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會體驗這兩種感情,一舉一動有時是因為愛,更多的則是出于害怕?!边@是《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令人最難忘的一句話。因為這句話一語中的,道出了當前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的心態(tài)?;蛟S因為愛才會害怕,但害怕就容易患得患失,所以出于害怕的家庭教育往往適得其反。
朋友的女兒正讀一年級,這次期末考試成績很不理想,朋友既傷心又著急,每次見到我都會跟我交流女兒學業(yè)和教育的話題。我完全可以理解她的心情,在她女兒還在上幼兒園時,她已經讓女兒每天晚上學習識字、拼音和數(shù)學加減法等學科知識了,據(jù)說去年暑假還去上了個拼音強化班,可以說在女兒上小學前朋友已做到了未雨綢繆,而且在女兒上小學后她還不間斷指導女兒“超前”學習新的學習內容。
與此同時,在女兒準備入學時,朋友也動用了各種人脈為女兒選擇較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但結果卻事與愿違,相信很多和我朋友有類似經歷的家長都會悲嘆“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但這些家長卻很少去思考自己的心思有沒有用對地方,我們總說付出總有回報,但在親子教育這件事情上,只有有智慧、有講究的付出才能有回報。
朋友是一位事業(yè)有成的專業(yè)人士,平時工作繁忙,陪伴女兒的時間其實非常有限。但在與她的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她對女兒的教育很有自己的見解。她一直都認為自己的女兒打小悟性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包括學習、練樂器、畫畫等都有些后知后覺。于是,朋友認為,為了不落后于別人,只有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所謂勤能補拙嘛。這不,古今中外不就有很多勤能補拙、笨鳥先飛的成功范例嗎?
然而我覺得,這些苦學苦練的成功范例都有一個相同的前提,那就是這些人必須在某一領域或方面有過人的稟賦和靈性,雖然潛能是可以開發(fā)的,但仍然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至此,我豁然開朗,問題的癥結恰恰就在于朋友所付出的這一切都沒能夠調動起女兒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不難想象,對于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本來玩性就很大,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培養(yǎng)起她的興趣,不能讓她產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學習對她來說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結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顯然,朋友所做的這一切更多的是出于害怕。當然家長們的各種害怕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誰不曾害怕自己的孩子摔疼了受涼了,而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如激烈的競爭,又如空氣污染、食品安全和社會治安,更加劇了家長們的各種害怕。而其中尤其典型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謂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習慣,這遠遠比學習各種技能重要得多,雖然后者也是不可或缺的,但能對孩子的整個人生起決定作用的,顯然是前者。我
相信,如果是出于愛的教育,孩子是完全能感受到我們的愛的,因為這種教育是寬容民主而又能充分考慮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的;而出于害怕的教育,只會讓家長糾結于各種得失,只能是不自覺地向孩子施加各種壓力,最終這種因愛而害怕,以害怕為出發(fā)點的教育只能成為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有愛的家長們,請鼓起勇氣直面我們心中的各種害怕,大聲sayno,好好地愛我們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