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本領

作者:左輝
有家長問我對早教的看法。早教這件事情,在孩子剛出生,甚至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是存在的。媽媽的情緒快樂與否,對肚中的孩子是有很大影響的,媽媽情緒不好,出生后的孩子大多會很折騰。我見過很多準媽媽大著肚子聽著早教音樂,我問,你喜歡這個音樂嗎?媽媽說,不喜歡,但是這是早教音樂啊,專家說的,對孩子有好處。我說,你聽了開心嗎?媽媽說,不開心,有時候煩死了,但是專家說的啊,對孩子有好處,只要對孩子有好處,我吃點苦沒什么的。我說,你不開心,這么煩躁,孩子會開心嗎?媽媽說,他聽的時候鬧騰,我以為是他開心得手舞足蹈呢。
所以,早教是可以的,有些也還蠻好,只是商業(yè)社會的一些弊端,使得有些早教功利心太強了。不光是早教這種方式有功利心,交錢去進行早教的家長也是有功利心的。商業(yè)無處不在的時候,教育技術被單獨提煉出來成為掙錢的門路,這就有問題了。
我們小時候也沒啥早教,長得也還不錯,是吧?
很多父母去參加早教,大多是為了讓自己心安,覺得有一種培養(yǎng)精英、為孩子全力以赴的感覺了,嗯,花的就是心安的錢。
父母要讓自己心安,從懷孕開始,到安胎,到出生,到整個的成長,心安都是很重要的父母修煉。自己做不到心安,總是想從外界尋求讓自己心安的因素,暫時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一直這么做。如果做了父母,卻一直不能心安,那就好好學習,找找方法,讓自己先心安,再琢磨怎么教育孩子。
父母去報早教班,還是試圖想讓孩子學點啥,開發(fā)智力,開發(fā)潛能,等等。還沒進入人類生活,已經(jīng)打算往“成仙”的路上引了。所以,父母都是做人不心安,“成仙”才踏實。
那我們講講想做人的話,要進行的家庭生活與學習吧。
孩子天性中本身就具備學習能力,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人要長大,適應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我們一般所謂的學習能力,大多指學習課本知識,或者我們所認為的社會普遍公認的學習能力。但這只是非常小的一個能力,而且這種學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生下來,要用眼睛,再用意識認識父母的臉,要聽懂他們的“鳥語”,那得用多大的勁兒??!我們自己體會一下,如果從來不懂火星語,把你扔到火星上,啥都要依靠人家,你害怕不?身無寸縷,還要生存,有人還對你寄予厚望,壓力大不?所以,一生下來,我們就在學習,各種學習,所有的感官都參與的學習。
從聽懂語言,到開始認識周圍事物,到開始控制自己的行動,到與周圍進行交流,這都是慢慢學習來的。孩子每個成長階段都有要完成的任務,有需要培養(yǎng)的品質(zhì),這些品質(zhì)形成的程度,決定孩子的性格和他今后學習的方式,甚至學科的成績。
爸爸帶得多的孩子,大多數(shù)學和物理會好些,也更富有冒險精神;媽媽帶得多的孩子,文科會好些,藝術感受力也更強些。這背后折射的是思維方式的差異,保守與冒險的差異。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爸爸更文藝,媽媽更理性,其結果就會是相反的。當然,這與孩子本身的先天性格特質(zhì)也有關系。
另外,孩子如果在學校的學習出現(xiàn)問題,與性格本身也會有一些相關,甚至,還有可能是家庭的問題造成的。比如,夫妻之間的矛盾,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中也會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有個家庭,父親在外面狂掙錢,母親全職在家?guī)Ш⒆?。這也是當今中國社會挺普遍的一個現(xiàn)象。母親是高知階層,學習很好,學業(yè)優(yōu)良,如今全職在家,心里多少有些價值失落感。所以母親對孩子非常嚴格,事無巨細,一律過問,生怕孩子教育不好,那不是連一點點成果都沒有了,自我價值感要低到塵埃里去了嗎?這個孩子跟母親怎么抗爭都沒有用,孩子屈服了。屈服的結果是孩子學每個單元都還好,一到期末綜合考試就“歇菜”。這是為什么呢?
這個孩子缺少生活中對實際復雜問題的安排,這些都由媽媽代勞了??傆幸环N聲音在說—孩子,你只管學習,其他事情都不要你操心!孩子的綜合能力沒有機會施展,沒有選擇權,沒有決策權,想玩想罷工只能靠撒嬌耍賴,沒有機會主動為自己選擇任何事情。呈現(xiàn)在學科上,就會表現(xiàn)為綜合題目中需要的選擇能力、抓大放小的能力、聚焦的能力通通沒有,當然考不好。
那么夫妻之間有什么矛盾呢?夫妻之間溝通顯然是不夠親密的,媽媽才會將希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一顆紅心全部用到孩子身上。為什么媽媽價值感這么低?爸爸們,你們辛苦打拼,是有人為你叫好的,而家里那位—你身后的女人,沒有人為她叫好,特別是—爸爸們,你們也沒有叫好!
我強烈建議這樣的家庭,每周有一天放媽媽出去,讓她逛街喝咖啡找朋友玩兒,爸爸在家里陪孩子一天,洗衣做飯收拾家務,好好感受下,在家里是不是舒舒服服沒啥大事還弄不好孩子。
來源:本文摘自《愛需要方法》書中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