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語錄三

1、如果用心觀察,小baby們是世界上最百折不撓的人類。為了取得口吃的,拿到個玩具,求抱,求玩,baby們出盡策略、耍盡百寶,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假如能夠一直保持這種百轉(zhuǎn)千回能力,不隨年齡衰減,目標實現(xiàn)只在遲早。那些能夠達成自己預設目標的人士,是這種能力衰減較少的人吧。
2、教育孩子其實是最簡單的一件事情,簡單到什么程度,如果一個父親能夠把心擺正,能夠正視孩子,他能夠把孩子當人看,他把這種觀念傳遞給他,那個孩子自然就成長。
3、孩子的天性一是愛玩,二是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個孩子如果他的素質(zhì)足夠好,那只要你不去壓制他的天性,不管他上不上名校,他將來都一定會有出息?,F(xiàn)在我自己有了孩子,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不管她上怎樣的學校,務必讓她有一個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保護她的天性不被今日的教育體制損害。
4、我們一定要清楚:科學對人類而言只是一個工具,人是最重要的,永遠要把人當人來看、把人當人性來看,要賦予他一些靈性,尊重其自然特性。千萬不能把人當成一個科學的物體來對待,這樣就容易狹隘。
5、我對女兒的第一個期許是健康,身體和心靈是個很健康的孩子;第二個是正常,是一個人性善良也信任正直,能夠有正直標準的人;第三是快樂,不依賴多少物質(zhì)的,是她自己能創(chuàng)造快樂也能帶給別人快樂。有這三條就夠了,至于她今后想什么做什么,她是一個生命體,她長成什么樣是她的緣分,我不做設定。
6、怎樣對待孩子的錯誤?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犯與年齡相關的錯誤,這可以說是天經(jīng)地義。犯錯是孩子的權(quán)利,沒有錯誤就沒有成長。親情的自然傾向是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犯錯誤,其實犯錯的意義是希望,是機會,是能適應成功也能適應挫折的品質(zhì)。把孩子當成樹苗,就意味著給予時間和空間,以及,耐心等待~。
7、把孩子分成兩組,各給一個箱子。老師對一組和藹地說:“箱子里的東西不能摸”,嚇唬另一組說:“誰摸箱子里的東西就罰誰”。老師走后,兩組各有30%左右的孩子忍不住摸了一下箱里的東西。但3個月后再給兩組孩子同樣的箱子,被嚇唬的那組孩子有70%摸了,另一組還是30%。這是心理學研究中一個著名的實驗,對您有什么啟發(fā)呢?
8、提高親子溝通的有效性:1、用“我”代替“你”:“你總是那么膽?。 备某伞拔蚁M阌赂易孕??!?、鼓勵代替抱怨:“你總是那么磨蹭!”改成“你比昨天有進步,加油!”3、易理解可操作:“快整理你房間”改成“把玩具放回玩具箱。”4、少說“總是”:“你總是做不好?!备某伞芭紶栕霾缓靡埠苷!?/p>
9、好媽媽絕不是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的媽媽,她不會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會借助孩子完善自我。她一定有自己的生活和愛好,有正面詮釋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她懂得讓自己盡量愉悅,并能讓丈夫和孩子也能感受到她平靜和積極的心態(tài)。她會堅定地給孩子傳遞一種生活態(tài)度:任何時候都要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王人平
10、親子關系十三戒一戒過度保護;二戒過分寵愛;三戒拔苗助長;四戒過分專制;五戒臉孔嚴厲;六戒忽略孩子優(yōu)點;七戒忽略孩子說話;八戒嘲笑挑剔;九戒無趕起跑線、上興趣班、給老師送禮,就是真誠面對現(xiàn)實?為自己內(nèi)心的自卑和虛榮做借口吧。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說過,最高境界的處世藝術(shù)是不妥協(xié)卻能適應現(xiàn)實,而極端不幸的個人素質(zhì)是盡管不斷地妥協(xié)卻總是達不到適應現(xiàn)實的的要求。好的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擺脫現(xiàn)實的奴役,而壞的教育是不斷妥協(xié),不斷被現(xiàn)實奴役。益的嘮叨;十戒對孩子亂發(fā)脾氣;十一戒低估孩子的能力;十二戒以偏概全;十三戒對孩子漠不關心。爸爸媽媽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哦!
11、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老子曰:“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鬃釉唬骸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用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話說: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12、趕起跑線、上興趣班、給老師送禮,就是真誠面對現(xiàn)實?為自己內(nèi)心的自卑和虛榮做借口吧。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說過,最高境界的處世藝術(shù)是不妥協(xié)卻能適應現(xiàn)實,而極端不幸的個人素質(zhì)是盡管不斷地妥協(xié)卻總是達不到適應現(xiàn)實的的要求。好的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擺脫現(xiàn)實的奴役,而壞的教育是不斷妥協(xié),不斷被現(xiàn)實奴役。
13、王人平——我對家庭教育的幾點理解:做好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而不是約束和懲罰孩子;學習和探尋規(guī)律,而不是糾結(jié)一時之需;重在理念構(gòu)建,而不是尋找速效方法;關注孩子的感受、需要和思想,而不是行為;保有耐心,不求速效;關系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少說教,多示范;少評價,多描述;向外學習,更需向內(nèi)自省。
14、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著重大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蘇霍姆林斯基。
15、王人平:除了受到我們自身的局限而把孩子正常生長發(fā)育的階段性特征誤解為問題外,孩子身上的問題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對父母行為的模仿,二是對父母行為的反應。就是說,孩子的問題或者我們身上也有,或者是我們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出了問題。所以,在我們訓斥孩子前,先想想:我做了什么,讓孩子有了這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