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教育更能激勵孩子

作者:顧驍來源:摘自《父母裝傻,孩子更聰明》
有一次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來到我們超極少年夏令營,他學習上的智力優(yōu)勢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但這孩子也個壞毛病,總是瞧不起這個,瞧不起那個,因此經(jīng)常得罪人。孩子的媽媽跟引經(jīng)據(jù)典、聲淚俱下地跟孩子講了無數(shù)道理,完全沒有用處。
孩子剛來時,不出所料地因為傲慢、貧嘴得罪很多其他孩子,那些被他惹急了的營員,就狠狠地揍他。起初,這孩子越挨打越嘴硬,可夏令營的老師似乎都瞎了、聾了(這個時候老師或父母不要給予孩子任何保護,),竟然不管不顧!經(jīng)過幾次挨打后,孩子就迅速調(diào)整了自己的行為。他一開始繼續(xù)嘴硬,是因為在他的經(jīng)驗中,所有老師會拉開打架的孩子。
同樣的道理放在生活中,對付熊孩子一樣有效。比如有些孩子喜歡搞惡作劇,經(jīng)常以躲藏起來為樂趣,讓所有大人都為孩子的“失蹤”著急,這個時候您不妨“以牙還牙”,一改以往著急尋找他的方式,讓孩子也體驗下被丟棄的痛苦。
在很多家長的慣性思維中,學習就一定是在學校接受教育。但社會上有很多成功的人,他們并沒有很高的學歷,這是因為這些人并沒有在從學校出來后停止學習,他們的學習方式主要是社會實踐,也就是體驗式教育。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哲學的奠基人約翰·杜威(JohnDewey)認為,“在做中學”是兒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現(xiàn),當我們把體驗式教育貫穿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時,我們收獲的是精英。
體驗式教育提倡的是“用后果教育孩子”,而不是“讓孩子背誦后果”,事實上體驗式教育“在觸發(fā)孩子主動思考,改變內(nèi)心上有非常顯著的效果。人們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面臨不同選擇。這些結果有些是孩子們想要的,有些是孩子們不想要的,這些都會激發(fā)孩子的自主思考,也就開啟了智慧之門。
女兒剛開始接觸到陌生人時,不喜歡叫人,當我們規(guī)定她必須叫時,孩子雖然起初不是很情愿,但得到別人夸獎后,就一下喜歡上甜甜蜜蜜地叫人,變得主動社交了。兒子小時候是個小宅男,也是通過這種方式糾正過來的。
這就是體驗后的成果帶給孩子的激勵作用,這跟我們勸說孩子,你這樣做會如何如何好是完全不同的,孩子更愿意相信他所體驗到的東西。
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孩子玩手機、電腦等要比我們厲害?因為當我們也不是某些電子產(chǎn)品上的“行家”時,就不會干預孩子的探索,孩子有機會體驗到非預期的結果,這會激勵孩子去思考其中的原因。這跟很多老師反而教不好孩子自己所教的課程,道理也是一樣的,當你自信比孩子懂得更多,就會不自覺地教孩子,孩子自主體驗的空間就會變小。
給孩子多一點成長的空間和時間,允許孩子犯錯誤,孩子反而會進步得更加快。當我們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孩子不僅學會了自我負責,更使得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全面超過成人,而不只是在電子產(chǎn)品的操作上!
相比之下,缺乏體驗式教育的孩子,在做事目的上,缺乏自我的動機;在做事內(nèi)容上,缺乏自我的實踐;在做事結果上,缺乏自我的選擇。這將會極大的遏制孩子的智力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