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

80、90后的我們小時候總是會聽到這些話,“你怎么連這個都做不好,你看XXX,他多厲害!”、“沒出息,在家稱王稱霸,怎么出來就蔫兒了?”后來,當我們成為了父母,我們知道這些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墒?,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僅僅依靠一句“你真棒!”就可以了嗎?面對孩子的失敗,我們應該怎么做?如何正確的夸獎孩子來避免孩子自信心爆棚?
上一期《育兒大講堂》宋儆老師給我們分享了,三歲以前,孩子跟媽媽屬于一個共生的階段。孩子以為自己和媽媽是同一個人,以為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到了4歲以后,孩子就會開始產(chǎn)生自我,有個人的意識。在這個時候,孩子會很想了解有關自己的一切。那么,這些都應該由誰來告訴孩子呢?這又會對孩子以后的性格養(yǎng)成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在心理學上,“重要他人”的概念就是指除了我以外,最重要的人。對于孩子來說,一般第一個“重要他人”是媽媽,第二個是爸爸。在4-5歲這兩年,孩子需要“重要他人”來告訴他“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人?我有什么優(yōu)點、缺點和特點?”。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肯定、贊美和認同。這個心理營養(yǎng)媽媽可以給,但是更多的需要從爸爸身上去獲得,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遠。
·這個階段,爸爸的肯定、贊美、認同會對孩子產(chǎn)生哪些影響?
1)價值觀/人生觀
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會受爸爸的價值觀/人生觀所影響。比如說爸爸追求忠誠、誠實、公平、正義的價值觀,那么孩子會認同父親,追隨父親也很看重這些價值觀。
如果在孩子的這個階段,爸爸的缺席了,孩子沒辦法看到爸爸所追求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什么,就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一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生很迷茫的狀態(tài)。
2)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是指我是誰。我是一個好孩子嗎?我是一個自信的孩子嗎?我是一個可愛的孩子嗎……這時期的孩子會做很多事情給爸爸看。孩子會從爸爸的回應中確認“我是一個怎樣的人”。自我形象關乎于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如果父母經(jīng)??隙?、贊美孩子,那么孩子的自我價值就會比較高,孩子會比較自信。將來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孩子會有底氣,會相信自己能夠面對、能夠克服,而不是害怕、逃避。相反,如果父母經(jīng)常批評、否定孩子,那么孩子的自我價值就會很低,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夠好,孩子會缺乏自信。自我價值不高的人,心情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大起大落。比如當受到表揚時,孩子會異常高興,當受到批評指責時,孩子會受別人評價的影響,心情十分低落。
3)性別認同
這一點只能是爸爸做,媽媽做不了。一個女孩子是否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一個男孩是否具有男子漢氣概等等這些性別的特質(zhì),都是爸爸所給予的。女孩子如果跟爸爸的關系很好,她的女性特質(zhì)就會發(fā)揮出來。男孩子如果跟爸爸的關系很好,他的男性特質(zhì)就會發(fā)展出來。所以這個階段,讓孩子跟爸爸多點時間和空間在一起,從而去發(fā)展孩子的性別。
現(xiàn)在的社會,性別特質(zhì)越來越模糊,有些女性偏男性化打扮,有些男性比較柔弱娘炮,這現(xiàn)象的背后,確實是很多家庭當中爸爸的功能缺失了。
當孩子從父親那得不到足夠的心理營養(yǎng)——肯定、贊美、認同,身體會推動孩子向外求,從身邊所接觸到的男性長輩那里尋求獲得肯定、贊美、認同。社會上男同性戀現(xiàn)象背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童年時期爸爸的缺失。
所以這個階段,爸爸的作用非常大。如果爸爸能經(jīng)常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大拇指的贊美、一個拍拍肩膀的認同、一個微笑的擁抱等等,那么孩子就會自信、有勇氣、抗壓力好。
·如果孩子缺乏肯定、贊美、認同,容易成為三種人:
1)完美主義者。
這種人心里面會有很多對自己很高的要求。他們的父母,也往往是對他們有很高的要求。他們的內(nèi)心會有兩個我。一個是現(xiàn)實的我,一個是理想的我?,F(xiàn)實的我和理想的我當中常常有一個落差。這個落差會使他們產(chǎn)生焦慮的情緒,總是擔心事情做不好,總是追求完美。這種情況如果很嚴重的話,就會發(fā)展成為強迫癥、抑郁癥甚至精神分裂。
2)無能者
這種人遇事常常認為自己做不來,內(nèi)心的信念總認為自己不行。這種情況常出現(xiàn)在重男輕女的、小兒子的家庭當中。父母很多事情都給孩子包辦了。
3)拒絕接受批評
這種人當受到別人的批評時,他們會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那是因為他們本身的自我價值已經(jīng)很低了,如果他們要介紹別人的批評,承認自己就是這么糟糕這么差,當他們的自我價值跌到不能再低的時候,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自殺的情況。他們拒絕接受批評,其實就是一種自我保護。
·如果孩子缺乏肯定、贊美、認同,容易形成三種具有破壞性的信念。
1) 無助:覺得自己對外界的事情無能為力;覺得自己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
2) 無望:對這個世界、對生活,缺乏希望。
3) 無價值: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去擁有這個世界沒有的事物。
這三個信念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無時無刻都會在很多人際交往當中表現(xiàn)出來。
·建議父母經(jīng)常向孩子表達三種信念:
1) 我相信你能處理好自己的問題。但如果你需要,我就在這里。
向孩子表達出一種信任。如果總是對孩子有很多焦慮和擔心,總認為孩子會做不好,要替孩子收拾麻煩,那孩子也會認為自己不夠好。所以父母不能替孩子包辦所有事情,哪怕孩子第一次做得不好,也要相信孩子多嘗試幾次之后,一定能夠做到的。告訴孩子即使遇到困難,爸爸媽媽也會一直在這里支持你。
2) 你會有自己的成就。
無論孩子做得好還是不好,都要傳遞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態(tài)度,相信孩子以后一定能做好,不能做一個無助、無望、無價值的父母。
3) 我允許你做錯,并能從中學習。
完美主義或者內(nèi)心焦慮的父母,不允許孩子做錯,總是要求孩子做好、做對、做得完美。這會導致孩子內(nèi)心覺得自己是做不好的,我是一個不好的人。父母應該向孩子傳遞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再來一次的機會,要允許孩子不斷地嘗試調(diào)整,相信孩子能夠從中學到經(jīng)驗。父母要學會放松,放手讓孩子去嘗試。
·表揚有技巧,如果表揚方式不對,容易造成孩子驕傲自滿。父母應該怎樣去表揚孩子?
從孩子的具體行為、所做的具體事情,上升到表揚孩子的優(yōu)良特質(zhì)。比如說“我看到你剛才扶老奶奶過馬路(孩子的具體行為),你是一個助人為樂的孩子(孩子的優(yōu)良特質(zhì))?!?/p>
不要直接去表揚孩子的特質(zhì),比如直接說“你真聰明”“你真棒”“你真漂亮”等等這類籠統(tǒng)的表揚。這反而會導致孩子誤以為自己非常的了不起,過于驕傲自大。
·從孩子的具體行為去表揚孩子的優(yōu)良特質(zhì),這樣表揚有什么好處?
當父母去表揚孩子好的具體行為,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贊美,會很樂意再去做這樣的行為。當孩子重復去做這些好的行為,它就會強化成一個好的習慣。當這些好的習慣重復多次之后,它就會成為一個好的信念。好的信念會漸漸變成好的價值觀。
相反,如果父母總是看孩子的缺點,總是批評孩子一些壞的具體行為,結(jié)果就會強化孩子這些偏差的壞行為。由此具體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