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要輕易跟孩子言對錯

人對自己犯的錯會有更強的承受力,比如一個主婦炒菜放多了鹽,她可能會自己拼命多吃那盤菜,以使得“放咸了”的后果顯得不那么嚴(yán)重。而假如是別人放咸了卻拼命勸她多吃,那她一定不買賬,“憑什么?!”
別人做錯的事,要我來承擔(dān)后果,是人都不情愿。所以,要想讓人有更強的承受力,就要讓他有更多的自主性;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也才有更強的自我糾錯能力。又譬如,一個人如果指責(zé)對方把菜炒咸了,他自己也一定傾向于少吃那盤菜,同時還希望別人都不吃,剩得越多越好,以證明自己的指責(zé)是正確的,盡管剩菜會造成浪費。人都會證明自己正確,哪怕是通過毀壞那個不太完美的事物來證明,而不是力圖讓它變得更完美——完美了就顯不出自己的英明?!白C明自己正確”往往會讓人采取破壞性而不是建設(shè)性的態(tài)度。事實上,當(dāng)你開始判定對錯時,就已經(jīng)開始損害效率了,因為這必然導(dǎo)致進(jìn)攻和防御的產(chǎn)生,誰又會愿意自己是錯的呢?有攻擊就有防御,就必然導(dǎo)致沖突,導(dǎo)致?lián)p耗。在極端的情況下,有些人甚至?xí)ㄟ^自我毀滅的方式來證明“我正確”(譬如那個主動把炒咸了的菜全部吃掉的主婦,全然不顧健康風(fēng)險,但這還只是一種被動防御)——我把自己毀給你看,你不是認(rèn)為那樣的我更好嗎?你錯了!我就是不做那樣的我!你拿我沒辦法!你輸了!你贏不了我??!很多問題孩子背后都有專制的父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后都有自己的邏輯?!翱陀^”需要“無我”。無我則需要放下“對與錯”的判斷,只是觀察事物本身,不去評判,只是觀察,看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它的成因和來龍去脈是怎樣的。魯稚,作家、教育專家。著有《三年能走多遠(yuǎn)》《正能量讓孩子內(nèi)心強大》《與孩子一起煉愛》《有夢想的孩子不尋?!贰峨S心寫出好文章》《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等,被媒體譽為“當(dāng)代家庭教育的理性回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