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十萬個為什么”貫穿孩子一生
2021-04-17
0閱讀

從心理學觀點看,好奇心是人們對新鮮事物進行探索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積極地去觀察世界,開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內(nèi)部動因。好奇心是非常寶貴的,它是推動幼兒獲取新知識的主要動力。
文森特•魯基洛曾說過,好奇心、求知欲和善提問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引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好奇是小孩子得到知識一個最緊要的門,是探索科學知識的動力,是啟迪孩子智慧的火花。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始在一問。孩子好奇,他們必然對不懂的新事物產(chǎn)生懷疑,進而發(fā)問或從實踐中去探索。
記得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的想像力比一個人的知識多少都要重要。從這點來說,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對孩子的成長與成才是非常關鍵的。
孩子提出的問題很多,可見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可惜的是很多都被我們的家長給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如果你的孩子已經(jīng)把自然界的事物,都看成了習以為常的事情,對自然界沒有任何疑問,那是因為家長從小就不耐煩地告訴他們本來就那樣,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會發(fā)現(xiàn)他思考問題的角度是那么狹窄,目光是那么短小,所有問題的答案對他而言只有一個標準……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利奧彼德•魯齊卡的父母沒有什么文化,可是幼兒的魯齊卡富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常瞪著大眼睛問父母天為什么是藍的?水從哪里來?等許許多多的為什么,他的父母并不為此感到難堪,也不阻止兒子發(fā)問,而是懷著喜悅的心情鼓勵兒子,正是這樣的鼓勵,使魯齊卡不斷奮進,最終登上了科學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