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獨立有主見?

“你覺得我有拖延癥嗎?”被電話里的朋友突然這樣一問,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了。她說,我覺得自己做事不是那種拖拖拉拉的人,也沒有那個什么選擇困難,怎么我家的孩子就不隨我這點呢,最近我都被弄得好無奈,都說孩子喜歡模仿家長,我可真是希望他能模仿這些,有點獨立性和主見……
聽她講完才知道最近這位媽媽的煩惱,我想很多人一樣會有同感:
比如:最近天氣炎熱,孩子想吃冰激凌,媽媽就說可以啊,你想吃哪種口味自己選,結果就等啊等好一會才說出來吃哪種口味。
周末和鄰居一起帶娃去玩具店里玩,孩子被好多拼圖吸引,媽媽覺得嘗試玩拼圖好處也挺多,讓孩子選擇個圖案,結果就看孩子在那一排拼圖前走來走去猶豫半天,最后選了和鄰居孩子一樣的圖案,問起來為什么選這個,孩子就說看見鄰居小姐姐選了這個,我就跟著選了……孩子還沒說完,媽媽火不打一處來“我等你半天,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嗎?你怎么總是這樣?”結果孩子在店里就委屈的哭起來……
最近這段時間,朋友留心才發(fā)現(xiàn)孩子會這樣,這讓她有些憂慮,這個總在糾結的孩子讓她郁悶,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體驗?
我們要如何教孩子自主選擇,成為有主見的人呢?
1、父母減少替孩子包辦做主
我們都習慣照顧孩子了,總是不知不覺去幫孩子做這個做那個,但是孩子總是在長大呢,小時候需要父母去替他們做決定、作安排,長大的孩子需要自己面臨問題想辦法解決。
平時,爸爸媽媽不要再習慣性去包辦代替,也不要因為孩子剛做了一個決定,父母覺得不對、不好、不夠……就馬上要求孩子改掉,或者干脆直接從新替孩子選擇,這樣下來,孩子會覺得不管怎么想、怎么做都是錯的,父母都不喜歡,時間久了就真的沒有自己的想法了,因為有爸媽在就可以了。
2、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既然是“鍛煉”父母就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只求好,很可能多數(shù)孩子做得不夠好,我們的孩子不會在一夜之間變成一個可以自主決斷的人,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一些機會和幫助孩子的方法。
比如,讓孩子學會獨處、安排自己的活動;家里來了客人試著和孩子一起同客人聊聊天;最好多和自己小伙伴多些交往,父母不要從總干涉太多,這都是在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就算有點困難和問題孩子需要去真實的體驗和克服才會使自己的內心充滿力量,敢于嘗試和選擇。
3、縮小選擇的范圍
我們在生活中會有這樣的體會,當面臨太多的選項就會猶豫不決甚至有點小迷茫,更何況是個孩子。所以父母要學會做減法,縮小一些選擇的范圍,否則孩子會覺得這些也喜歡,那些看起來也很好,一時就選不出來,所以,不妨試著二選一、或者這次選一個,下次嘗試別的,這樣孩子就明白了還會有機會,一般都會容易選擇了。
4、給孩子“猶豫”的時間,父母要有耐心。
很多時候,孩子做不了決定,并不是他們沒有想法,而恰恰是想得太多。當孩子在做選擇時,父母如果一直不耐煩地催促他,或干脆替他做決定,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主積極性。給孩子充分的時間,相信他能做出決定,父母的信心將會轉化為孩子的自信。
有些孩子雖然凡事都堅持自己做但是未必都能做好,有些急性子的父母就受不了,干脆自己來做 ,省得麻煩,其實這也是一種剝奪孩子自主性的做法,父母更需要有些耐心,孩子慢慢學著成長。
媽媽悅讀丨解讀育兒生活,倡導科學的育兒觀念,分享育兒心得與生活心得,引導媽媽更愛自己更愛生活。